水体是水产动物生活、生存的重要环境条件,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鱼、虾类的生长、发育。俗话说“鱼水深情”,也就是如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空气一样。所以说水质的好坏关系到养殖效益、养殖效果、养殖风险等各方面的因素。
水质的恶化是引起养殖对象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它并不是一天二天就能形成的,而是经过较长时间各种综合原因引发的。我们平时如能做到不间断的监控水质的变化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采用相应措施进行处理,就能防止养殖对象水体环境的恶化,从而让养殖对象少生病或不生病
1、水温
水温直接影响它们的代谢强度,它们的生长、发育、繁殖都受到水温的影响,养殖对象的不同也有差异,一般是最适的生长温度为18℃~26℃,在适温范围内,随着水温的升高,摄食量增加、生长加快。但是如罗非鱼这样的暖水性鱼类在水温10℃~14℃时,开始死亡;虹鳟等冷水性鱼类的最适生长温度为10℃~18℃。冬季冰下水温在4℃以下时鱼体易发生冻伤。
2、pH值(酸碱度)
pH值是水质的重要指标。pH值等于7时水体呈中性,小于7时水体呈酸性,大于7时水体呈碱性。鱼、虾类最适的pH值为弱碱性环境。淡水养殖一般要求为6.5~8.5间,最适范围在7~8.5为宜。
⑴ 池水中的pH值过高或过低,对它们生长均不利。pH值低于4.4,它们死亡率可达7%~20%,低于4%以下,全部死亡;pH值高于10.4,死亡率20%~89%,高于10.6时,可引起全部死亡。
⑵ pH值低于6.5时可使动物血液载氧的能力下降,造成自身患生理缺氧症,新陈代谢功能下降,免疫功能下降。pH值过高,则能腐蚀鳃部组织,使它们失去呼吸能力而大批死亡。
⑶ pH值对水体环境有较大影响。pH值低于6时,水中90%以上的硫化物以硫化氢的形式存在,增大了硫化物的毒性;pH值高于8,水中大量的氨离子会转化为有毒的非离子态氨气。
⑷水体pH值过高或过低时的改良措施。
① 水体pH值过低时的改良措施。
a)清塘:对于pH值过低,水体呈酸性的池塘,在清塘时最好不用漂白粉而用生石灰,以提高水体的pH值。清塘时每亩水面平均1米水深用生石灰100~150公斤。
b)定期泼洒生石灰水:对于水体呈酸性的鱼池,为提高水体pH值要定期泼洒生石灰,每次每亩水面用量10~20公斤。
c)水质检测:对于pH值过低的水体要定期用pH试纸或pH值测试仪进行水质检测。如发现pH值过低,要及时采取措施。
②水体pH值过高时的改良措施。
a)清塘:对于水质pH值较高的池塘,清塘时不要使用生石灰,而应用漂白粉,以降低水体的pH值。用量为每亩水面3米水深用漂白粉10~13.5公斤;或施用醋酸等措施降低pH值。
b)加注新水:对于pH值含量高的水体,要经常加注新水,以降低水体的pH值。
c)水质检测:要经常对水体pH值进行检测,发现pH值升高时要及时采取措施。
备注:在清塘使用消毒药、杀虫剂后,再将益水灵4号-微生态高效改底素全池泼洒,降解消毒药、杀虫剂等清塘药物毒性的负面影响,增强池底的自净能力。
备注:在清塘使用消毒药、杀虫剂后,再将益水灵4号-微生态高效改底素全池泼洒,降解消毒药、杀虫剂等清塘药物毒性的负面影响,增强池底的自净能力。
3.溶解氧
养殖水体中溶氧的含量一般应在5毫克/升~8毫克/升,至少应保持在4毫克/升以上。缺氧时,养殖动物烦躁不安,呼吸加快,大多集中在表层水中活动;缺氧严重时,大量浮头,游泳无力,甚至窒息而死。当溶氧不足时,氨和硫化氢则难以分解转化,极易达到危害鱼、虾类健康生长的程度。
水中充足的溶氧可抑制有毒物质的生成,降低有毒物质的含量。溶氧过饱和时一般没有什么危害,但有时会引起鱼类的气泡病,特别是在苗种培育阶段。
⑴溶解氧的来源。水中溶解氧主要来源是依靠水中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在精养池中,晴天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可以达到精养池的一昼夜溶解氧总吸入的90.3%,扩散溶入水中的仅占9.5%,而池水中消耗溶解氧最多的为浮游生物(晚上)、细菌的呼吸作用和水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可占到72.19%,鱼类耗氧占16.1%,上层过饱和逸出的约占10.4%,底泥耗氧约0.6%。因此,为减少池水中的氧气逸散,可在晴天光合作用强烈时开增氧机(约在中午1-2时),以便将上层溶解氧送入底层,以补偿底层氧气不足,改善底层水质条件。
⑵溶解氧对鱼、虾类的影响。溶解氧是它们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而水中溶解氧量的多寡对它们摄食饲料利用率和生长均有很大影响。溶解氧量5毫克/升以上时,它们摄食正常;当溶氧量降为4毫克/升时,它们摄食量下降13%;而当溶氧量下降到2毫克/升时,其摄食量下降54%,有些已难以生存;若下降到1毫克/升以下时,养殖动物停止吃食,大部分不能生存。
池中溶氧量充足还可以改善它们栖息的生活环境,降低氨氮、亚硝酸态氮、硫化氢等有毒物质的浓度。但并不是水中溶氧量越高越好。池水中溶氧量饱和度达150%以上,溶氧量达14.4毫克/升以上,易引起鱼类气泡病。因此,适宜的溶氧量,对于养殖它们生存、生长、饲料利用率等至关重要。
⑶溶氧的日常管理。
A、放苗前30天,应进行“三清”:清除淤泥、清除野杂鱼、清除病原生物。建议配合使用益水灵4号-微生态高效改底素进行强效改底,分解农药残留等有毒有害物质,解毒消除底臭。
B、定期用施惠农公司微生态制剂,如:益水灵2号-微生态高效养水素,益水灵3号-微生态高效净水素,净水、养水做好水质防控工作。
C、采用科学的混养模式,如适当增加滤食性动物的养殖以减少浮游动物, 合理减少放养密度,以减少耗氧量和对水体污染,从而提高水体净载氧能力。
D、定期净化和氧化水体,使水体中的悬浮物如死藻、养殖动物残饵粪便及残骸、有毒物质等离开水体,同时分解。惠农建议定期全池泼洒惠农3号-微生态综合保健素优活活,能有效改底净水,分解有毒有害物质,减少病原微生物及不良藻类,提高溶氧量。
E、开动增氧机等。具体用法为:晴天中午、阴天晚上、用药中、浮头时、转水前、中毒时、鱼虾密集时须开。
F、在养殖动物密集处如食场、增氧等处定期全池泼洒益水灵4号-微生态高效改底素,能有效分解动物粪便、残饵,以减少残饵粪便对溶解氧的消耗。
G、越冬池要及时扫雪和加水,以保证冰下池水的溶解氧含量。
4、分子氨
水中的氨氮以分子氨和离子氮存在。分子氨对它们是有很大毒性的,而离子氮不仅无毒,还是水生植物的营养源之一。水体中分子氨浓度过高时,会使它们产生毒血症,长期过高则将抑制它们的生长、繁殖,严重中毒者甚至死亡。
我国渔业水质标准规定分子氨浓度应小于0.02毫克/升,这是理想、安全的水质氨指标;分子氨浓度0.2毫克/升以下时一般不会导致它们发病;浓度达到0.2毫克/升~0.5毫克/升,则对类它们有轻度毒性,容易发病;分子氨的浓度超过0.5毫克/升,对它们的毒性较大,极易导致它们中毒、发病,甚至大批死亡。
4.1 分子氨的来源
水产养殖中分子氨的主要来源是沉入池底的饲料,排遗物,肥料和动植物死亡的遗骸。鱼、虾类的含氮排遗物中约80%~90%为分子氨,其多少主要取决于它们排遗物中的蛋白质含量。
4.2 控制池水中氨氮的具体措施
⑴增氧。①用增氧机:根据不同天气状况在不同时间开增氧机1~2小时,以便池水上下交流,将上层溶氧充足的水输入底层,并可散逸分子氨和有毒气体到大气中。②抽出底层水20~30厘米,并注入新水。惠农建议使用微生态活菌制剂配合增氧机,净化水质、改底,提高溶氧量,调节菌群平衡,建立有利于水质的微生物群落,效果更佳且持续长久。
⑵使用氧化剂。用次氯酸钠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达到0.3毫克/升~0.5毫克/升;或用5%二氧化氯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达到5毫克/升~10/升。
⑶泼洒沸石或活性炭.一般每亩使用沸石15~20公斤或活性炭2~3公斤,可吸附部分分子氨。
⑷用微生态制剂,调节水体菌群平衡,建立有利于水质的微生物群落,效果更佳且持续长久,惠农建议定期全池泼洒使用益水灵3号-微生态高效净水素,促进残饵及其他漂浮有机物的分解、降解氨氮。每隔7-10天左右泼洒一次。
⑸较大面积池塘(50亩以上)可种植水生植物,如水葫芦,水花生等,以吸附氨氮等有毒物质。
5、亚硝酸氮(NO2-N)
水体中亚硝酸盐浓度过高时,可通过渗透与吸收作用进入鱼、虾类血液,从而使其血液丧失载氧能力。一般情况下,亚硝酸盐含量(以氮计)低于0.1毫克/升时,不会造成损害;达到0.1毫克/升~0.5毫克/升,它们摄食降低,腮呈暗紫红色,呼吸困难,游动缓慢,骚动不安;含量高于0.5毫克/升时,它们臀部底面呈黄色,某些器官功能衰竭,严重时导致死亡。
⑴来源。NO2-N0是水环境中有机物分解的中间产物,故NO2-N0极不稳定。当氧气充足时,它可以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对鱼、虾毒性较低的硝酸盐,但也可以在缺氧时转化为毒性强的分子氨。不同的硝化细菌对温度要求不同,因此,温度对水体中的硝化作用有较大的影响。硝化细菌在温度较低时,硝化作用减弱,在冬季几乎停止,氨氮很难转化为NO2-N0,因而分子氨浓度较大。当温度升高,硝化细菌活跃,硝化作用加剧,可将分子氨转化为NO2-N0。当NO2-N0浓度达到一定程度,可引起褐血病。
⑵对鱼、虾类的毒害作用。NO2-N0能与鱼体血红素结合成高铁血红素。当血红素的亚铁被氧化成高铁时,失去与氧结合的能力,血液呈红褐色。随着血液中高铁血红素的含量增加,血液颜色可以从红褐色转呈巧克力色。由于高铁血红蛋白不能运载氧气,可造成它们缺氧死亡。
⑶控制池水中亚硝酸态氮的具体措施:①开增氧机:增加水体溶氧量,使硝化作用完全彻底,减少形成亚硝酸盐的机会;②制订合理的放养密度和投饲计划,提高消化水平,减少饲料残渣的剩余和粪便的过多排泄;③适时换水;④施用微生态制剂,调节水体菌群平衡,建立有利于水质的微生物群落,效果更佳且持续长久,惠农建议定期全池泼洒使用益水灵3号-微生态高效净水素,促进残饵及其他漂浮有机物的分解、降解氨氮。每隔7-10天左右泼洒一次。
6、硫化氢(H2S)
硫化氢浓度过高时,可通过渗透与吸收作用进入组织与血液,破坏血红素的结构,使血液丧失载氧能力,同时可使组织凝血性坏死,导致鱼类呼吸困难,甚至死亡。
我国渔业水质标准规定硫化氢的浓度(以硫计)不超过0.2毫克/升。对于某些特种鱼、虾类或苗种,硫化物的浓度应在0.1毫克/升以下。其毒性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6.1 硫化氢的来源
⑴在缺氧的条件下,含硫的有机物经厌气细菌分解而产生;
⑵在富硫酸盐的池水中,经硫酸还原细菌的作用,使硫酸盐变成硫化物,在缺氧的条件下进一步生成硫化氢。
硫化氢有臭蛋味,具刺激、麻醉作用。硫化氢在有氧条件下很不稳定,可通过化学或微生物作用转化为硫酸盐。在底层水中有一定量活跃性,可被转化为无毒的硫或硫化铁。
6.2 控制硫化氢的具体措施
提高水中含氧量。对于硫化氢含量较高的池塘,可每亩泼洒300~500毫升双氧水;使用氧化铁剂,每亩放入一定量的铁屑。
调水必需遵循:
面对水体状况不太好的池塘,为了最大限底的减少成本同时能保持水体良好的时间延长。
测水——全面了解当前水质各项常规物理等综合指标,并做好数据的记录以便做好各项处理措施的准备。
解毒——春季,是养殖用户大量使用消毒剂及杀虫药剂时间,在消毒、杀虫的同时,对整个水体环境起到负面影响。要想使水体尽可能的改好及延长好的水质,需做到尽可能的稀释缓解消毒、杀虫剂等化学药剂的副面影响。就好比:夏天某个房间产生蚊、蝇较多时,我们喷洒了灭害灵的同时,人在进入前必需先开窗透气,我们在进入房内一个道理。否则肯定对人体产生许多的负面影响。从而影响养殖对象的各项身体功能。惠农建议在初期,使用益水灵3号-微生态高效净水素,进行解毒处理。
净水——对于已发生水质恶化的塘口,许多的有机物、饵料、粪便、化学药剂残留物悬浮于水体表层或中层,这时我们针对不同的情况必需将系列悬浮物进行分解,尽可能最短时间内改善水体环境。惠农建议,使用益水灵3号-微生态高效净水素净水,有效改底净水,分解有毒有害物质,减少病原微生物及不良藻类,调节菌群平衡,建立有利于水质的微生物群落,效果显著且持续长久。
底改——对于底部有害有机物等残留物质,如不闻不问,造成的后果将是,逐步累积到一定时间段时各类有害物质将会直接影响水体各项指标某时间段的突然恶变或一但出现天气变化如下雨、刮风等情况,底部的有机物、饵料、粪便、重金属、化学药剂残留物上升到水体中、上部,对养殖环境将起到负面影响。因此必需尽最大限度分解水底有害物质。非微生态制剂并不不具备此分解功效。目前只有微生态制剂才有此非凡的功效。在多数有益菌中,芽孢杆菌是有益菌群中分解能力较强的一种特殊菌种。因此惠农公司建议:使用益水灵4号-微生态高效底改素,进行强效改底,分解农药残留等有毒有害物质,解毒消除底臭,进行有效的最大限度的分解。
调水——当水质经过以上步骤进行相应处理后,这时就可以进行每月的定期调水了。调水即是增加有益菌的含量,让水体中有益菌占绝对优势。从而延长水质保持时间。调水使用微生态制剂惠农公司建议:定期使用益水灵微生态活菌制剂益水灵2号-微生态高效养水素,补充有益菌群的数量,调节菌群平衡,建立有利于水质的微生物群落,持续长久地进行养水护水。
肥水——底调好了、水调好了。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肥水,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水质不好,这时直接肥水,就好比:肥水产品实际就是营养品,如水体中有害藻类、有害物质过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肥水产品供给的营养物质或培养天然饵料就会被有害藻类、有害物质所利用,从而导致肥水困难、水肥不起来、水质变坏等等。水产养殖已由过去的:等鱼生病→再用鱼药,已转变为→水好,养殖就好;又转变为→底好、水才好、水好养殖就好。此养殖模式的转变,可减少病害的发生,爆发突然性死亡事件发生。最终可以达到:减少成本的投入及风险的发生。且养殖出无药物残留、无公害产品。惠农公司有微生态活菌高效肥水素-益水灵1号,内含多种培育水体的有益活菌、鲜嫩活泼的小球藻、多种微量元素、B族维生素等活性因子,投放水体中能快速为养殖水体提供优质藻源,迅速培育出优良水色,稳定藻相,促进有益藻类生长,为养殖水体的幼苗补充优质天然的丰富饵料。
惠农建议:对于调水,必需将水上、中部、底部(即整体水环境)改好后,再进行日常的定期调水,将会真正意义上发挥出复合微生态制剂非凡效果。从而保持养殖对象的水体整体环境好,时间最大限度的延长,及天气变化影响养殖对象应激能力的提高。最终减少养殖对象发病率及爆发性病害事件的发生。
我们试验过,在多个水塘中,二个水塘用我们惠农公司的调水方式进行调水,其它的用传统方式养殖。会产生以下变化:A、用惠农微生态制剂产品调过水,幼苗成活率高;B、用惠农公司的调水方式,良好水质保持时间长,可延长换水时间。C、当天气发生变化时,如下雨、气温升高等天气,惠农产品调过水的,出现浮头、突发性病害概率大大减少。D、年用鱼药量可大大减少等等。
总的来说,养殖先养水,养水先底改,而要真正最大限度的让底改好,化学药剂的效果是“治根不治本”。而微生态制剂却可以做到,因为有益菌可以分解沉入池底的饲料,排泄物,肥料和动植物死亡的遗骸等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